风筝是怎么被研究出的(风筝的原理)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风筝是怎么被研究出的的问题,以及和风筝的原理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风筝的来历传说(简单的)20字

相传东汉时期,一位李姓的木匠心灵手巧,闲暇时常常用木头或竹子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给儿子当做玩具。一日,李木匠为了给一家造纸作坊打制一个木柜到林中伐木,意外逮到了一只小山鹰,于是带回家中给儿子玩耍。为了防止小山鹰飞走,便用一根长绳绑住小山鹰的一个爪子。儿子牵住绳子,在院中追逐着飞翔的小山鹰玩得非常高兴。可不想,他不小心摔了一跤,绳子从手中滑落,小山鹰乘机飞走了。儿子大哭不止。为了安抚儿子,李木匠答应他做只山鹰陪他玩儿。几天后,李木匠用竹篾编了一只山鹰拿给儿子。可儿子只玩儿了一会儿就不玩儿了,沮丧地说到:“它根本就不会飞,一点也不好玩儿。我要会飞的山鹰。”李木匠这下可犯起愁来。

半月后,李木匠将做好的木柜送到造纸作坊。正要离开的时候,突然刮起了大风,院内一些还没来得及捆包的纸张被吹得四下飞舞。李木匠看着飞舞的纸张不由得喜出望外。风停了,他带着要来的几张纸兴匆匆地赶回家里,找来画匠在纸上画了一只山鹰,然后用细线在纸上穿了个孔,绑在这个纸上,然后高高兴兴地拿给儿子,可不想,此时没有风,任凭他怎么拉怎么扔,纸片都飞不起来,他失望极了。

晚上,邻居来找他,想让他明天出海帮着收网。第二天一大早,李木匠便去邻居家帮忙。李木匠刚一出门,儿子便追了出来,问他什么时候能做出山鹰,李木匠只好敷衍了事。

他和邻居来到海边,那天的风向正好向海,风很大,他上了小船,心里还在想着如何给儿子做山鹰,邻居升起了帆,小船便在风的作用下向海里行驶,可不想,帆的底绳没绑紧,风帆被吹起并小船成了一个斜角,在风力的作用下,船头几次被抬了起来差点翻船,危险极了,他和邻居拼命拉下帆绳绑紧,才算脱险。回去的航程中,李木匠惊魂未定,他直愣愣地看着船头的帆,若有所思。突然间,他好像发现了什么,腾地一下站起来,把邻居吓了一跳。“帆与风的方向成一个斜角,船就有向上的力量,那如果让纸片与风的方向呈一个斜角,那纸片是不是也可以飞起来了呢?”这个想法在他脑海里一直挥散不去。

回到家,李木匠便开始苦苦思索如何让纸片与风向成一个斜角,最终,他决定在纸上绑三根线,成三角形,上面一根短,下面两根长,把三根线再用一根线连起来,当一拉动这根线的时候,纸便会与风形成一个斜角,这样就像风帆一样,肯定有向上的力量了,几次实验几次改进后,纸山鹰真的向上飞了,只是飞起来鹰头总会往下扎,这个问题让他想了好久也解决不了。

一天中午他刚睡醒,就见儿子在摆弄着纸山鹰,只见他找来一些布条,给纸山鹰加了一个尾巴。他立刻问儿子在干什么,儿子笑着对他说:“山鹰有尾巴,这样才像山鹰……”出乎他的意料,就是儿子这个小小的改进,鹰头往下扎的问题彻底解决了,真的飞了起来。一天,李木匠带着儿子玩着纸山鹰,左邻右舍的孩子看了以后,都嚷着向大人要,邻居大人们便过来,饶有兴趣地问道:“李木匠,你这放飞的是什么呀?”李木匠想了想,说道:“我听说过木鹞,我这是用纸糊的,就叫纸鹞吧。”这种制作简单的纸鹞便是现代风筝的雏形了。

风筝是怎么被中国人研究出来的风筝的起源你了解多少

放风筝是国人非常喜欢的一项运动,也是每个人的儿时回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风筝从发明到现在已经2000多年。我们来一起了解下风筝的前世今生。

1、风筝起源于公元前300年。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历史曾记载“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之后,墨子在鲁山,也就是指山东淄博境内,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约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所以,中国的风筝历史有2000多年,可谓源远流长了。

2、风筝的典故。

其实风筝在历史上,除了玩耍,还发挥了其他作用。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之后,风筝与军事也经常出现在一起,被精明的军事家所运用。比如,在唐朝赵昕的《息灯鹞》、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欧阳修的《新唐书·田悦传》中都有风筝与军事相关的故事。

3、风筝更名的原因。

后来由于以木制鸢质量过重,人们便用纸来代替木料制作风筝,称其为“纸鸢”。五代时李邺在宫中放纸鸢时,还在鸢头栓上一个竹笛,经风一吹,声似筝鸣,遂叫“风筝”。

4、风筝的近代运用。

天文学家曾把温度计系在风筝上,测量高空温度;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雨天放风筝,证实云中带电,进而发明了避雷针。意大利无线电发明家马克尼用风筝引线代替无线电天线,使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报实验成功;美国莱特兄弟用风筝研究飞行,终于制成第一架使用内燃机的飞机。

用塑料风筝来搞气象研究的原理是什么

许多人都放过风筝,但大多数人放风筝是为了娱乐,好玩儿。其实,风筝可以派上大用场,可以进行对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象研究。小小的风筝能搞气象研究,和塑料有密切的关系。1994年10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科学家本.鲍尔斯科和约翰.伯克斯扎了一只硕大的风筝,面积有15平方米,他们要试验用高强度塑料扎的风筝是不是能可靠的携带探测仪器和经受高空的风力,能否在有雨水的云层中顺利工作和在大气层中采集气样。

为什么他们想起用塑料风筝来搞气象研究呢?原来现在研究高空气象的工具一般都是采用飞机或探空气球携带探空仪器。但用这些手段都相当费钱。制作一个气球花钱多不说,还只能使用一次,上天后就一去不复返,最后只能用降落伞把仪器放下来,气球则“拜拜”了。用飞机的费用更多,而且在复杂的气象条件下飞行,还有相当大的危险性。如果用风筝就灵便多了。

但对这种风筝要求特别高,即必须牢靠结实,本身的重量还不能太大。这些要求现在只有塑料可以做到。例如,现在的聚脂薄膜有很高的强度,不易破损,气密性良好,不怕水,也不吸水。还能耐化学腐蚀。放风筝的线也找到了很牢固的材料,它就是“凯芙拉”。一根“凯芙拉”线可吊起430公斤的重物,6公里长的线才18公斤重。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一些防弹衣也是用“凯芙拉”编织的了。

这一天,正是风和日丽,两位科学家将风筝带上仪器放上天。不多久,他们就把风筝放到了3.5公里的高空。他们使用的放线盘每小时可以释放五公里长的线。这只风筝后来在3.5公里的高空停留了两天,上面携带的仪器测量了那里的温度、气压、湿度、臭氧浓度和其它高空污染物。

过去用探空气球时,也可以测量这些气象数据。可惜气球根本不能停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它随风飘。而风筝有绳子拉着,可以基本上呆在一个地方。而且气球一般只能在一二公里的高空测量气象数据。用飞机虽然能在任何高度测量,但也不能在一个地点保持4小时以上。

用塑料风筝就方便多了,用系绳在地面操纵,要上就上,要下就下,要停就停,可以在规定的高度让仪器采取任何气样,而且可以反复使用。现在这两位科学家准备在两年内将风筝放到10公里的高空。用它们测量巴西雨林上空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物和大西洋上空的空气污染情况。这真是塑料上蓝天,再为人类立新功。

风筝是怎么来的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