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人无信则不立出自哪里 人无信则不立的出处
1、出处:《论语》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2、“民无信不立”是孔子说的话,意思是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会垮掉。引申出人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的意思。从这句话,还可以看出诚信的重要性。
3、“人无信则不立”后面一句是:业无信则不兴。意思:人没有诚信就不能生存,做事业没有诚信就不能兴旺。
人无信而不立是什么意思
“人无信不立”的意思是人不可以不讲信用。为人必须做到言而有信,才能取信于人,才能生存在这个世界。出自先秦孔子的《论语·为政》篇。
一、原文:先秦·孔子《论语·为政》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二、译文
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它靠什么行走呢?
中国人历来信奉诚实守信,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古人就曾用“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等成语来比喻承诺的分量和诚信的贵重。“诚”与“信”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孔子诚信思想的基本内涵:
1、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
孔子一再告诫其弟子。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鞔,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对于“诚信”的意义,《论语》中反复提及。诸如:“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在孔子的思想中,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离开诚信,言行不符合真实无妄的本性,无论何人,在社会上都势必难以立足。
2、诚实守信是立国之基
对于诚信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意义,孔子将其提到相当的高度,认为一个国家可以“去食”“去兵”,但不能“去信”。这表明,在治国之道中,孔子是将诚信放在兵强马壮与丰衣足食之上的,为政的关键在于诚实守信。孔子对诚信的政治价值的重视,在此表露无遗。
3、诚实守信是交往之道
诚实守信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与理解的精神纽带,孔子把它视为与人交往的一条基本准则。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强调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诚信”的品质,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
人无信则不立后面一句是什么
业无信则不兴,国无信则衰。
原文:人无信不立,业无信则不兴,国无信则衰。
译文:人没有诚信就没有威信,企业没有信任就不会兴旺发达,国家无信则败落。
出自:《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扩展资料: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人无信则不立
卷上·忠信忠信是就人用工夫上立字。大抵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位,万善皆从此而生,此四位实为万善之总括。如忠信如孝弟等类,皆在万善之中。孝弟便是个仁之实,但到那事亲从兄处,方始目之曰孝弟。忠信便只是五常实理之发,但到那接物发言处,方始名之曰忠信。忠信二字,从古未有解人得分晓。诸家说忠,都只是以事君不欺为言。夫忠固能不欺,而以不欺名忠则不可。如此,则忠之一字,只事君方使得。说信又只以不疑为言,信固能不疑,而以不疑解信则不可。如此,则所谓不疑者,不疑何事?直至程子曰“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方说得确定。尽己自尽自家心里面,以所存主者而言,须是无一毫不尽方是忠。如十分里话,只说得七八分,犹留两三分,便是不尽,不得谓之忠。以实是就言上说,有话只据此实物说,无便曰无,有便曰有。若以无为有,以有为无,便是不以实,不得谓之信。忠信非判然二物,从内面发出,无一不尽是忠。发出外来,皆以实是信。明道发得又明畅,曰:发己自尽为忠,循物无违为信。从己心中发出,无一不尽是忠。循那物之实而言,无些子违背他,如是便曰是,不与是底相背,非便曰非,不与非底相背,便是信。伊川说得简要确实,明道说得发越条畅。信有就言上说,是发言之实。有就事上说,是做事之实。有以实理言,有以实心言。忠信两字近诚字。忠信只是实,诚也只是实。但诚是自然实底,忠信是做工夫实底。诚是就本然天赋真实道理上立字,忠信是就人做工夫上立字。忠信之信与五常之信如何分别?五常之信以心之实理而言,忠信之信以言之实而言,须是逐一看得透彻。古人言语有就忠信之信言者,有就五常之信言者,不可执一看。若泥著,则不通。圣人分上,忠信便是诚,是天道。贤人分上,忠信只是思诚,是人道。诚与忠信对,则诚天道,忠信人道。忠与信对,则忠天道,信人道。孔子曰:主忠信。主与宾相对,宾是外入,出入无常。主人是吾家之主,常存在这屋里,以忠信为吾心之主,是中心常要忠信,盖无时而不在是也。心中所主者忠信,则其中许多道理便都实在。这里若无忠信,则一切道理都虚了。主字下得极有力。忠信等字骨看得透,则无往而不通。如事君之忠,亦只是尽己之心以事君。为人谋之忠,亦只是尽己之心以为人谋耳。如与朋友交之信,亦只是以实而与朋友交。与国人交之信,亦只是以实而与国人交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