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派诗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山水田园诗派诗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那三位

山水田园诗派是唐代诗歌流派,是继承东晋陶渊明的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山水田园诗派四位诗人的总称

王孟韦柳是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为唐代继承陶渊明田园诗而发展成山水田园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王维

王维(701-761年,一说699-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

八大山水诗人

入清后隐其姓名,长期隐居在南昌青云谱道院当道士。

八大山人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也是清初四大画僧(弘仁、石涛、石溪、八大山人)之一。八大山人专攻水墨画,善书法,能诗文。其山水、花鸟作品,画风雄奇隽永,自成一家。花鸟画以水墨写意为宗,笔情恣纵,放逸不群,苍劲圆秀,逸气横生,往往将物象人格化,寄托个人情感或赋予寓意,个性鲜明,笔墨不同凡响。

山水画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且枯索冷寂,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气势,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其署款“八大山人”,联缀似“哭之”或“笑之”之状。诗文题跋则含蓄隐晦,亡国之痛,狂放之态,寄于纸上。八大山人的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为僧时属早期,署款“传綮”、“个山”、“驴”、“人屋”,多绘蔬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以卷册为多。画面比较精细工致,劲挺有力。

50岁至65岁为中期,画风逐渐变化,喜绘鱼、鸟、草虫、动物,形象有所夸张,用笔挺劲刻削,动物和鸟的嘴、眼多呈方形,面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鸟多栖一足,悬一足。

65岁以后为晚期、艺术日趋成熟。笔势变为朴茂雄伟,造型极为夸张,鱼、鸟之眼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一幅“白眼向天”的神情。

八大山人的书法学王献之,风格独特,意境高远,以简表意,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作品中常有一些出人意表的结构造型。后世评八大山人:“所写水墨画,脱尽窠臼,天姿超迈,故能空前绝后为开一代生面”。

八大山人故居青云谱道院位于南昌南郊定山桥畔。该道院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西汉年间,称梅仙祠。至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刺史周逊奏建,名“天宁观”。大和五年(831年),改称“大乙观”,由道教天师万元振在此修道,至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敕建为“天宁观”。历代屡废屡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改称青云谱,寓意“青高如云”。明末清初,朱耷(八大山人)偕其弟朱秋月(牛石慧),改名换姓,把“朱”拆开成“八”和“牛”,厌恶世俗隐居于此,出家为道士,在此专心于书画创作,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成为一代书画大师。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