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那人那山那狗的一些知识点,和那人那山那狗500字短评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那山那人那狗经典台词
越高深的话听起来越像废话。
村里的老人说,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
想头,也叫理想。越苦越有想头。人有想头啊就什么都有!要是没有想头,再好的日子也没滋味。
人的心要比走路的脚还要累。
山里人生在山里就像脚放在鞋里,舒服。
在外的人总是有很多原因顾不上想家,倒是家里的人更牵挂他们。
俗话说,路在嘴巴上。
我怕他们也像我妈,离开了这里,一辈子都想家。
公事公办,人不求人啊一般大。
赏析影片《那山,那人,那狗》
工业化的社会,失去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看着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满画面的绿意,想起了童年时期走过的一条条山路。电影并非要向我们传达山清水秀,而是山与人与狗的故事。山指的是自然,人在影片中传达的是感情与责任,狗则是要表达人的寂寞,当然还有其他作用,比如凸显感情色彩与狗的忠诚,重点是狗凸显了人的矛盾体。
父亲因脚病无法承担起乡邮员这份工作,把工作交给儿子。儿子说要自己独自去送信件,父亲一开始并未要陪儿子走第一次,则是叫老二(狗)陪同带路,老二见父亲未走,老二也未走,最后似乎为了要让老二跟随儿子才陪同儿子走第一次。老二在这里的表现是矛盾的,老二明明知道父亲的心思,但是并未跟随儿子前往,实际上是要让父亲一个台阶下。因为父亲本身就准备好陪同儿子的第一次,因为两父子的隔阂,父亲并不想直接表达。两人走到巷子口,儿子叫妈妈回去,父亲在自白中表现出来的是吃醋,说:叫妈妈叫的那么甜。父亲渴望儿子能像对待妈妈那样对待自己,父亲心里明白,做乡邮员常年不在家,没有给儿子一个父爱,并未责怪儿子,反而更加爱儿子,只是没有直接说。父亲唤狗为老二,这样的称呼只是一种亏欠,把狗假想儿子,假想陪伴儿子身边,又或者说正因为假想儿子的陪伴才坚持了大半辈子的乡邮员的工作。
父亲与儿子第一次休息的时候,两人默契的说:“累不累”,无论父子之间有多大的隔阂,心还是会通的,儿子对父亲有多大的恨,还是会关心父亲。父亲迟迟没有跟上父亲,儿子回了一次头,放慢脚步继续往前走,第二次回头看依旧没有看见父亲,内心忐忑不安地把邮包放下回头急促地找父亲,看见老二在,却不见父亲,着急的问老二哪里去了。父亲并未因儿子回头着急的寻找自己,反而责怪儿子把邮包放下,又让儿子继续怕着自己。在感情与工作上,父亲就是一个矛盾,父亲完全可以利用这次机会改善与儿子的关系。父亲没有那样做,也许父亲陪同儿子的第一次道路,并非出于爱,而是不放心儿子不能把工作做好。
在父亲与儿子在田野中遇见侗族姑娘这片段,是影片的高潮。父亲有意要儿子娶这个侗族姑娘,只是儿子不想让侗族姑娘像自己的母亲一样,选择放弃。儿子对侗族姑娘是真爱,因为有了妈妈的遭遇,深深地明白一个在在家思念的滋味,儿子更加明白远行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淡化了思念,而守在家的人更加寂寞地思念远方的行人。
“村里的老人说,背的动起爹,儿子就长成了”。儿子背父亲过河,儿子喊了一句爸,父亲有点不相信。在这里儿子与父亲开始没有了隔阂,开始了互相交流。实际上在这一路走来,是众多因素叠加在一起,让儿子明白了父亲,不再恨父亲没有给妈妈一个爱,没有带给儿子与妈妈一个温暖的家。父亲与儿子说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儿子以为是真的,到达第一个村的时候,呈现在儿子眼前的是可有可无的,但在村秘书家里,村秘书说:“外边来我们这的老师、医生、储蓄员、公安个个都能当劳模当干部,就你呀,光是走啊走啊,这么多年了……”从村秘书的口中,儿子知道了父亲这么多年的艰辛和付出。在村秘书走后,儿子问了父亲为什么,在父亲的回答中,儿子又更加深刻的了解了父亲。父亲说要继续赶路,村秘书说等等还一个老师的报名表未取来。实际上村秘书也去叫大伙出来看看新上任的乡邮员,在两人要走的时候,村里的人都出来送行,看新上任的邮递员,这让儿子了解到了作为一个邮递员所获得的尊敬,对父亲邮递员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这以后,从父亲为五婆送信给五婆一个慰藉,村民特意将婚礼定在父亲进山的这一天,村民为了不让父亲再滚下山而扔绳子以及附近村民在邮路上自发的将水灌盛满水等几件事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也逐渐加深,父子之间多年的隔阂也得以消除。
为父亲与儿子丢下绳子的小孩说将来要采访他们,父亲哀叹没有下次了,独自先行走,儿子看见瘦小的父亲的背影,这一刻儿子明白了父亲不舍得丢下工作。一样装着大山,一样装着邮路,人的心比脚还累。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国家干部的工作,若父亲在乎国家干部的身份,那么早就高深了。村里人主动写好表扬信寄到县里去,每次父亲都没有寄出去,父亲执着于乡邮员这份工作,是因为习惯了这条路,放不下一路上的人和事。父亲和母亲的相遇是在这条路上,一路上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若是父亲的离开,那些人没有人再会去帮助了。父亲不是执着于这份工作,而是默默地承担起了责任,舍去了家庭的温暖,给更多的人带去希望。在父亲与儿子回家的头天晚上,父亲看着熟睡的儿子,露出了难得的甜蜜笑容,我想起码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儿子可以胜任父亲的工作,父亲的担心放下了,二是父亲看着儿子长大成熟了,高兴着,三是父亲多年的惭愧终于放下了,知道了儿子并未真正的怨恨父亲,而是默默地承担起了家里男主人的角色。
回到家中,父亲对母亲说儿子可以接下自己的工作,一路的考察,完全符合标准。这段旅程是一种轮回与延续。路程是轮回的,从家门口出去还要从家门口回来。父亲在路上跋涉了几十年,儿子要接着跋涉。儿子曾经到过山外的世界,现在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就好像父亲在影片中说的:山里的人为什么喜欢住在山里,那就像是脚放在鞋里舒服一样。儿子是父亲的生命的轮回与延续,也是父亲工作的轮回与延续。
那山,那人,那狗,我们的寄托。我们不会像父亲一样对山有着生命的感情,我们也不需要一条像老二这样的狗来陪伴,但我们需要去做“那人”的人。山里人的想头,也叫理想。越苦越有想头,人有想头啊就什么都有!要是没有想头,再好的日子没滋味。这种想头我认为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清晨笼罩着淡淡薄雾的村落与田野展现出来,唯美,淡雅,迷人,沁人心脾的痛彻感油然而生,没有城市的喧嚣与躁动,平淡却真实。当父子两人走出铺满了青石板的村庄时,两人与田野山林融在了一起,在溪水上的石桥时,整个画面就如同一幅水墨画,远处的山林在雾气中若隐若现,桥下的溪水潺潺,岸两边长着绿油油的稻苗,两个人一条狗在这个固定的画卷中走过,平静安详而又淡泊。儿子问父亲,山里不应该住着神仙吗,山里人住在没有人烟的山林中,他们不闷吗?父亲说他们不闷,他们是神仙的后代。也正因为他们是神仙的后代所以他们才懂得山林对他们来说就是生命,才会去保护。在这里没有人与自然格格不入的景象,看到的山都是绿葱葱的,那些光秃秃的山头在这里永远不会出现。
《那人那山那狗》的故事梗概。
《那人那山那狗》-基本资料
片名:《那山那狗那人》
出品方:潇湘电影制片厂1999年出品
导演:霍建起
编剧:思芜
制片:李春华
摄影:赵镭
美工:宋军
音乐:王晓峰
主演:滕汝骏(剧中人父亲)
刘烨(剧中人儿子)
《那人那山那狗》-剧情简介
父亲是一位乡邮员,在茫茫大山中,送了一辈子信,今天就要退休了。儿子接班当了乡邮员,还走父亲走的这条山路,今天是上任的第一天。父亲把儿子整好的邮包又整了一遍,叮咛复叮咛,但儿子听得并不专心。该上路了,常年跟着父亲送信的黄狗”老二”怎么也不肯跟儿子走,父亲决定陪儿子走一趟。儿子心里有点嘀咕:遇到工作上的事,谁听谁的?
山路弯弯,晨雾漫漫,老二熟门熟路地跑在前面,儿子渐渐感到肩上邮包的分量,更让他感到为难的是,不知道该和父亲说点什么,父亲常年不在家,长这么大,他“爸”都很少叫一声。两人就这么别别扭扭走了一阵,休息的时候。儿子让父亲回去,两人话不投机。
终于进村了,儿子有些兴奋,因为父亲说过,村里人可以几天不见县长,不见他可不行。但是儿子期待的热烈场面并没有出现,大家对他们的到来习以为常,走进空荡荡的村委会,儿子的情绪有一些低落,但离开的时候他却受到了意想不到的震动。
儿子边走边唱。父亲总是提醒他注意脚下。快到另一个村子的时候,父亲拐下一条小路,来到独自生活的五婆家中给她送“信”,五婆眼睛看不见。但每天都在等在外面工作的孙子的来信,父亲就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安慰她,父亲要求儿子以后也要这么做,儿子却认为五婆的孙子应该尽他应尽的义务。父亲觉得儿子和自己年轻的时候不大一样。
夜幕降临,父子二人来到一个侗族山寨,赶上了一场热闹的侗族婚礼,父亲喝醉了,想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儿子也陶醉于侗族姑娘响亮的笑声。
要过溪了,父亲提醒儿子要在铺满青苔的石头上站稳脚,儿子不让父亲再下水,执意背他过溪,湍急的溪流中,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忽然消失了,他们几乎同时感觉到对方自己的意义,感觉到这些年来积存在心中的很多东西。
虽然对一些问题父子两个的看法依然不尽相同,但是话题似乎多了一些,当儿子说起母亲总是在守望中生活的时候。他发现父亲内心深处情感的流露,在对同一个女人的思念中,父子的感情在默默地交流。
起风了,山路崎岖。读函授的转娃准时等在坡上,父亲告诉他以后是儿子登山了。不要再等了,转娃说。你为我们滚下山一次了,不能让你儿子再为我们滚下山一次了。儿子这时才真切地体会到父亲这一辈子默默无闻,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风雨桥头,儿子为了让父亲多歇一会,决定独自上微波站去,就在他整理邮件的时候,几封信被风吹走了,父亲一下子就扑了上去,老二在紧要关头一跃而起……
在山里的最后一个晚上,儿子向父亲交待一些家里的事情。父亲发现儿子其实很成熟了。
远远地,又看到等在桥头的母亲熟悉的身影了,但两个人的心情都和以往不同。
又是一个该进山的早晨,儿子在父母的交谈中醒来,父亲的心思让他感动,催他上路。
《那人那山那狗》-幕后制作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问世后在国内市场默默无闻,只卖出1个拷贝,但没想到此片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只花8万美元购进此片的日本片商赚得了800万美元的票房。该片风景秀丽、人情味浓、艺术性极强,情节简单、节奏缓慢,所表现出的父子间的脉脉温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令观众备受感动。年轻演员刘烨凭借此片暂露头角,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那人那山那狗》-影片评价
《那山、那人、那狗》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反应邮政题材的电影故事片之一。
影片充满着山乡风味,人物、故事虽然简单,但颇耐看,一个退了休的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涉水过山走田埂,一路走来是一路的父子情,让儿子理解过去二十多年父亲所走过的路。更重要的是父子俩的心路,终于走到一起来了,有了共同语言了,彼此有了更深切的亲情。大概,这就是二十多年来的补偿吧。影片一点也不啰嗦、说教,倒是十分清新、自然。影片展示的湘西迷人风光也是一大看点。
《那山那人那狗》问世后在国内市场默默无闻,只卖出1个拷贝,但没想到此片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只花8万美元购进此片的日本片商赚得了800万美元的票房。该片风景秀丽、人情味浓、艺术性极强,情节简单、节奏缓慢,所表现出的父子间的脉脉温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令观众备受感动。年轻演员刘烨凭借此片崭露头角,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该片获得第23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公众最喜爱的影片”大奖和第31届印度国际电影节评委大奖。
《那人那山那狗》-获奖情况
第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主角奖、
上海影评人协会年度十大佳片奖、
“五个一工程”奖、
印度电影节“金孔雀奖”、以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演员奖等。
获
1999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受观众欢迎电影"奖;
获1999年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和最佳男主角奖;
获2001年日本电影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