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翻译)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告诉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要虚心求教,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并不是耻辱的事,请教别人不要觉得不好意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出自:孔子《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

朝代:春秋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孔子:“卫国大夫孔文子(孔圉yù)为什么死后谥号为‘文’?”孔子说:“孔圉聪明好学,向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不感到羞耻,因为这样他死后才谥号为‘文’。

扩展资料:

《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主要讲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及“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翻译

1.子贡问孔子:“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是“文”呢?”孔子回答说:“他勤奋好学,不因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号为‘文’。”

2.何以:凭什么;

是以:因此;

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3.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既解释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全文翻译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且又喜欢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因此称他为‘文’。”

出处:《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句是《论语·公冶长》的第十五章。

扩展资料

根据《四书集注》的说法,孔文子想要攻打疾,结果疾逃到了宋国,孔文子就将女儿嫁给了太叔的弟弟遗:“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

作为一个臣子,孔文子攻打国君是以下乱上,还随意地将女儿嫁来嫁去,都是不符合礼的行为,所以子贡对他死后被授予“文”这一谥号大为不解,于是就去问孔子。孔子就告诉他,孔文子这个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公冶长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的意思是什么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的意思是: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

出处《论语》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扩展资料: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