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尖叫的人(梵高的惊恐)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梵高尖叫的人,梵高的惊恐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梵高一生当中画了多少副画

梵高一生中有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而他的水彩画十分出众和油画不分上下。

他个人独爱肖像画,一生中画过35幅自画像,11幅向日葵,4幅覆盖在以前的练习画上,7幅在习作的背面,7幅在纸板上画的。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

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同年与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扩展资料

梵高的作品中充满天然的悲悯情怀和苦难意识。例如在梵高艺术生涯的初期,绘画最多的题材是矿区阴惨的场景和劳作的矿工。在埃顿时期,落日的翻滚、日里的农夫和农妇更多出现在他作品中。

到多伦特和海牙时期,梵高的作品中开始频繁出现哭泣的女人、足两姗的老树以及城市救济院中的老人孤儿、驾车的老马、劳作的农夫等等。

梵高是一位色彩主义画家,他对色彩的偏好几乎达到了一种癫狂的状态,这虽然与他的精神疾病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也不能否认梵高对于色彩的创造性的发现和表现。他的画作中的色彩都是较为奔放、夸张的,这也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的表现主义和野兽派绘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森特·梵高

梵高这幅画叫什么

看了图片,不是梵高的作品是蒙克的《呐喊》怎么欣赏看下文吧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堪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他出生于挪威洛顿。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使他早年画下了许多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的作品。他曾在克里斯蒂安尼(今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学习,1885年第一次旅法,学习印象派的画风,后又受到高更、劳特累克及“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导致了其画风的重大变革。1892年他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协会的展览,由于形象怪异,其作品在德国引起激烈反响,画展只开了一周即关闭了。为此,以利伯曼为首的自由派退出艺术家协会,成立了柏林分离派。这一行动使蒙克大受鼓舞,从此在德国定居下来,直到1908年。这16年是蒙克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其艺术臻于成熟的时期。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他的绘画,对于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成了“桥派”画家的精神领袖。评论家指出:“蒙克体现了表现主义的本质,并在表现主义被命名之前就彻底实践了它。”(罗伯特·休斯著,刘萍君等译《新艺术的震撼》,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46页)

1890年,他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Thomas M.Messer著《爱德华·蒙克》,Harry N.Abrams,INC,Publishers,NewYork,第84页。笔者译。)

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

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梵高卧室的历史背景

<The Yellow House>

转角那座绿窗户的房屋,是梵高在阿尔勒的住所,屋前步履匆匆的是他本人

1888年,梵高搬到法国小城阿尔勒。这是一座随处可见咖啡馆的普罗旺斯小城。“我想回归在农村时、接触印象主义前的思想”,梵高被这里和煦的田野与阳光吸引,虽只居住了15个月,却创作了200多幅画作。其中他在阿尔勒居住的房间,在现有资料里就能见到五幅。

第一版油画<Bedroom in Arles>

1888年10月,梵高开始绘制第一版《阿尔勒卧室》,还在给弟弟提奥的书信里勾勒出草图。梵高这么描述它:“颜色在这里代表一切:墙壁是淡紫罗兰色,地板是红瓷砖。木质的床和椅子,就像新鲜的黄油;床单和枕头拥有柠檬般的淡绿色…这些物件带来的,也是一场休憩、或说是梦。”

梵高给弟弟提奥书信中画下的房间草图

而在好友、画家高更来到阿尔勒之前,梵高也在给他的信件里盛情描绘了这个房间。只是高更在这待了2个月便离去。无论是否像传闻那样因二人吵架,事实是梵高在这里割下自己的左耳,并因精神失常住进当地的医院。后两幅他的房间就是在医院中画下的。似乎梵高从未"走出"这个房间,这里住着回归自我、又颠沛自我的他。

在给高更的信件里,梵高说想把这里变成艺术家群住的“画家的家”

第二版<Bedroom in Arles>,与第一版相比,墙上的画像变成了他自己和一位中尉。

第三版:墙上的画像则是梵高自画像和一位年轻女人,整体墙壁的蓝色则变得强烈。

梵高的椅子:

19世纪众多艺术家们的最爱座椅

<Vincent's Chair with his Pipe>:梵高画的阿尔勒卧室中的椅子,上面放着他的烟斗。

与此同时,梵高于阿尔勒的卧室中,里面的椅子也吸引眼球。他还专门为他的椅子画过一幅画。这把椅子的标志性特征就是梯子状的靠背和用干稻草编织的椅面。这两大特征更让我们看见了他所在时代的痕迹。

■梯状靠背在椅子上的应用最初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尤其在新教改革后迅速受欢迎。19世纪后叶,维多利亚式风格的家具常见拥有梯状靠背的椅子,只是椅背的阶梯减少了几层。

■以干稻草编织的椅面,早在人们掌握编织术时就诞生了,更在梵高所在的19世纪达到高潮:1860年一位制椅匠Phillip Webb用干稻草编织出四个三角纹路的椅子,更结实并适合人就坐。当时大名鼎鼎的装饰艺术运动发起人William Morris给这个椅子取名为Sussex,随后在众多艺术家中开始流行。

在梵高绘制的这幅《高更的椅子》里,也是采用同一编织方式的椅面,椅背则是另一同样流行的带有扶手的木椅。

<Night Cafe in the Place Lamartine in Arles>:梵高笔下的阿尔勒咖啡馆,也可见带有四个三角编织痕迹的座椅

如今当我们回忆梵高,他在阿尔勒的房间更成为icon般的存在。从画像到座椅,无数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透过这个房间向他致敬,表达自己对梵高的理解。

著名波普大师Roy Lichtenstein画下的梵高的房间

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对他的卧室的还原

艺术家christian richter根据梵高卧室创作的作品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