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张学良为何没有抵抗日本侵略)

张学良为什么执行不抵抗政策

对于因为“九一八”当夜的不抵抗,张学良被骂为“不抵抗将军”,但多年以来一直流传着是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下令不抵抗,张是代人受过的说法,中国社科院曾景忠研究员有新的看法:

从时间节点上看,9月18日,蒋介石正匆匆登上永绥号军舰离开南京前往南昌督剿江西境内的红军。19日凌晨南京中央党部接到张学良报告“九一八”事变情况电报时,正在舰上的蒋还对此一无所知。19日永绥号军舰到达湖口,蒋才得知消息。“而且所谓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方针,其前提是将‘九一八’发生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单纯地视作前者绝对听从后者的指示命令,这未免将蒋张之间的关系看得太简单了。

事实上,东北易帜这种统一在相当程度上还是表面的、形式上的。当时国民政府的号令并不能畅通无阻地行于全国,一些地方军政势力拥兵自重、自成体系,东北当局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当时亦是如此。

张学良在1990年6月和8月两次接受日本NHK电视台记者公开采访,谈及“九一八”事变时曾坦承:“我当时没想到日本军队会那么做,我认为日本是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误了。”当日本记者问他是不是接受了蒋的命令时,张回答:“我不能把‘九一八’事变中不抵抗的责任推卸给国民政府,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

不过,蒋介石显然默认不抵抗主义,此前蒋介石曾在8月张学良向他报告日军的反常行动时表态,“不要与他冲突”,要“隐忍”。实际上他对“九一八”事变和日军的举动看得很清楚,“是倭寇果乘粤逆叛变,内部分裂时,而来侵我东省矣”(《蒋介石日记》1931年9月19日)。但如何抵御?他身感“夫我内乱不止……而况天灾频仍,匪祸纠缠,国家元气,衰敝已极,虽欲强起御侮,其如力不足何”。“所以应该说两个人都有责任,”曾景忠研究员说。

扩展资料

背景:

1931年9月18日夜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南满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按预定计划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一段铁轨,并诬为中国军队所为,随后,关东军炮击北大营,并大举进攻沈阳,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面对日本的武装进攻,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张学良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自发英勇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1931年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或宣布"独立",或继续执行张学良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大部分地区。虽有一部分东北军加入了风起云涌的抗日义勇军,但东北寒冷的气候和稀少的村落,抵抗运动很难取得明显效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抵抗政策

日军侵略东北三省,张学良将军为什么不抵抗

张学良不抵抗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就是张学良本身性格比较软弱,虽然他一直都在军队中历练,但是他性格中软弱的那面始终没有改变,在中原大战中他避居葫芦岛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

第二点就是当时他错误的估计了形势,他没有想到日本的目标不是小小的一个地方而是整个东北,甚至整个中国。事后张学良对这件事情非常后悔,他以为日本占领一隅,现在没有实力抢回来,等我集结好兵力,回来重整东北,却没有想到根本就没有后来。

第三个原因就是寄希望于国联,张学良希望国联的调节可以阻挡日本人进攻的步伐,毕竟在国际上这是不允许的,但是没有想到,日本根本就不在意国联的公告和行动,当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候,张学良才幡然悔悟,可惜机会已经失去了。

第四就是他自己的私心了,张学良想要保存东北军的实力,但是他忘记了:覆巢之下无完卵。

九一八事变,为什么张学良选择不抵抗,而马占山坚持抗日

九一八不抵抗,是小张一生无法洗刷的沉重污点。理智代替谩骂,或许可以这么说,小张的不抵抗实质上是其陷入了自身无法承受的困局,咱们姑且将这种困局称为“张学良式的困局”。

时至今日,以张学良式的困局来审视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依旧具有强烈的现实警示意义。

自28年张作霖惨死皇姑屯,张学良的困局实质上就开始了。

造成这种困局的首要一点即是敌手远远高于他,并且把他看的很透。九一八主谋石原莞尔在事变前对小张的一句评价最能说明问题,此人毫无谋略,只要一根稻草就能推倒他。

随后发生的事残酷地证明石原的这句话,一万多关东军竟活生生地把近二十万的东北军驱赶杀戮成了丧家之犬。

正是因为东北最大的这张底牌被敌手摸的太准太透了,所以九一八在所难免。从这个角度讲,张学良本人可以被视为九一八最大的诱因。如果不是他这个实质无力主持局面的人在主持局面,不说换成张作霖,就是换成杨宇霆,再或者干脆是郭松龄,日本人可能都不敢如此嚣张放肆地展开进攻。

那张学良为什么就不行呢?

第一点,虽说他在此前十来年的历练中也算是备受瞩目的,但深入下去看,他其实一直在干着打酱油得勋章的便宜事。此前靠郭松龄赚战功,郭松龄反奉被处决后,他干的几乎全是奉系太子的场面交际,典型的绣花枕头。

绣花枕头只能锦上添花,绝无临危受命的能力。东北当时面临的局面何其凶险,何去何从可以说张学良是既无定力也无高明的方向。

第二点,在过去的十来年间,他不是没有机会主持局面,而是他没有能力主持局面。东北易帜前,蒋介石对他也曾有过评价,他是个头脑简单而容易冲动的人,没有坚定的意志。

头脑简单即意味着每逢局面,很容易只见皮毛,不见要害,极容易被人拉入局,也极容易被人踢出局。从这个角度看,不管是东北易帜,还是中原大战时站队,还是后来的西安事变,都有这种只见皮毛不见要害的意味。

此外,头脑简单的另一面就是自作聪明。有一个细节特别能反映张学良的这个秉性,九一八不抵抗,很长时间,舆论上认定的说法是他在奉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他在为蒋介石扛雷。可事实上呢,直到垂暮残年,张学良才说出了真相,这是他的自我主张。这么多年保持沉默不解释,深想一下是否会有这种感觉呢,不是他给蒋介石扛雷,是蒋介石在给他扛雷,从决定不抵抗的那一刻起,他就有利用这个空隙的想法,若不是舆论凶猛,不抵抗的责任极有可能就这样不清不楚地被他蒙混过关了,这难道不是小聪明误大事?

再说中原大战时的站队,表面上很有谋略,很沉得住气,直到胜负已定才决定站哪边,但实质还是小聪明谋实惠,其实他谋的可以更大。

如果让张作霖来唱这一出,肯定不会这么简单。

头脑简单还有另一层要命的地方,没有预见后果的能力。有句话叫无知者无畏,这话换个角度还可以说成无知者无虑。张学良就是典型的无知者无畏外加无知者无虑,那么轻率地放弃东北,以保存实力的名义丧失自己生存的本钱,他怎么就不去想想后果呢?

实力可不仅仅是那些人,那些枪呀!民心没了,真正的财源没了,军事造血的能力没了,彰显存在感的地盘没了,剩下的那些人那些枪还叫什么实力!

老谋深算者只要动动指头,这所谓的实力不就瞬间分崩离析了。

后来的事实不就是如此嘛!

这不是只见皮毛,未见要害又是什么!不是无知者无畏无虑又是什么!

再说他的冲动以及意志力不强。冲动向来是脆弱的表现,甚至可以说成是怕的表现。九一八日本人之所以算的那么准,有一点其实很重要,那就是之前的中东路事件。

中东路事件集中反衬出了张学良的头脑简单,易冲动。结果一出手,瞬间被苏俄打傻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经这一次冲动,承担很严重的后果后,他瞬间就转到了另一个极端,一个怕的极端。

他的这个心理是日本人敢下手的重要因素。

大局观不行、谋略不行、心理素质不行、意志力不行——

以上是张学良自身的问题,还有东北军内部的问题。

张作霖意外身亡后,表面上东北军完成了权力的平稳过渡,但实质上问题很大。其中最重要即是张学良缺乏真正的辅佐人,有一个杨宇霆,结果还被他干掉了。

权利是过渡了,但真正能应对局面的班子却没有搭起来,老派讲义气求自保,新派又分派,有能力的又有异见,没有异见的又都是没有大局观的军人。

所以说,张作霖暴死,权利是风平浪静地交待了,但局没不出来,是悬空的。

这就是咱简单理解的“张学良式的困局”,从一开始,或许就是个死局。

因为死结不止一个。

再说马占山抗战。

张作霖曾说过自己是绿林学校毕业的,马占山也是典型的绿林学校优秀毕业生。

绿林学校毕业的一般有两个鲜明的优点,第一个,崇拜关羽、岳飞等忠义人物,心中有热血,更存忠义。第二个,从绿林中混出来的枭楚都有狡诈的秉性,江湖险恶,所以这帮人通常是亦正亦邪的。

说到马占山抗战,简单说那就是日本人的进犯让他涌起了内心的忠义热血,这种人一旦内心涌起了忠义热血,命令算个屁,做男儿才是最大的道理。

但你看马占山随后的表现,却又十分的狡诈,一会诈降一会反的,耍的日本人团团转!

总而言之,张学良是委身庙堂,马占山是屹立山头。

对张学良而言,委身庙堂是勉为其难;对马占山而言,屹立山头是恰如其分!

所以,一个变了狗熊,一个成了英雄!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因为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张学良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否认不抵抗与蒋介石有关,而事实上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虽然不是出自蒋介石之手,但是却是得到了蒋介石的默许的,因为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并没有给张学良实质性的惩罚,而且不抵抗政策恰恰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谋而合。

张学良在1990年和1992年接受采访的时候明确的说自己不抵抗与蒋介石没有什么关系,九一八事变下了不抵抗命令的是自己,当时是张学良要求自己的军队“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九一八发生的时候,张学良正在北京养病,张学良自称对当时的形势做出了错误的估计,张学良认为日本人发出挑衅,是想要开战。